作者按:先“叠个甲”致富配资,本文有阅读门槛,需要一点经济、金融知识基础,更重要的是情绪自控能力。不喜勿入,恶意留言一概不回。以下正文:
8月18日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,“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”的表态明确。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。
意料之外,是因为“730”政治局会议没提房地产,近年来罕见。一时之间,各路研究“政策风向”的追风人照例要狠狠脑补、各种发挥。房地产不再是政策重点、房地产已经稳住了,诸如此类。没想到“打脸”来得那么快。
情理之中,是因为纵然千人怨、万人仇,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: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。
稳金融、稳流动性、稳消费,都和房地产息息相关。
01
房地产和金融
众所周知,中国的金融体系装满了房地产。
2024年的一次高规格研讨会上,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指出:在银行的贷款中,以不动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占比高得惊人,超过了70%到80%。这里面不仅包括直接给购房者的贷款,还包括给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的贷款。
这一判断符合细分领域的实际情况。
政府端:地方政府融资对土地抵押物的依赖度一直很高,而且近年来还在加速。今年7月新出炉的数据显示,全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中土地储备类专项债占比升至70%,创年内单月新高。
企业端:企业80%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,银行对公贷款中56%以房地产抵押。其中,制造业企业抵押物78%为厂房土地。
个人端:3月末,RMB个人贷款83.87万亿元中,以个人房贷为主的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48.91万亿元,占比近六成。其次则是24.97万亿元的个人经营贷款,占比约三成。实际上,个人经营贷的抵押物主要也是房产。和房地产无关的短期消费贷拢共只有10万亿。综合起来,个人贷款业务中的“含房量”在七成以上。
银行信贷极端依赖房地产作为“筹码”,我们的金融系统甚至没有其他底层资产可以替代房地产的“筹码”作用。
四大底层资产,大宗商品、股票、债券和房地产。大宗商品主要依赖进口,而且主要用于生产消费,很难沉淀为稳定的金融资产。A股的资产“质地”姑且不论,区区50-100万亿的市值注定不堪大用。债券的主要信用基础也是房地产,和银行贷款的情况半斤八两,甚至更糟。比如大量实际上已经成为“垃圾债”的城投债,就是靠银行不肯收的劣质地产作为抵押物发行的。
所以,名义上是四大底层资产,实际上中国金融体系中只有房地产一家独大——政府手上的地,企业和居民手上的房。
之所以中国的金融体系高度依赖房地产,本质上就是因为金融资产的供给不足且单一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四十年,没有产出可堪一用的金融资产。矮子里拔将军,就剩下“带病上岗”的房地产。
这一畸形的结构性问题致富配资,病根不是房地产,而是落后、低效的金融体系。不是“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”,而是发育严重滞后的金融体系只做大了房地产。
这几年房地产疲软后,政策面也试图另觅出路。增加国债发行、激活股市、鼓励信贷等等,都有加大金融资产供给力度的意图。但是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至少到目前为止,房地产在金融体系中一家独大的地位丝毫没有改变。所以,稳房地产就是稳金融。房地产要是真跌成了白菜价,金融系统满地爆雷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,地方政府、企业、个人都无法幸免。
02
房地产和流动性
正因为房地产在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贷款业务中无所不在的“存在感”,所以房地产走弱直接导致流动性不足(即所谓“通缩”)。
中国的货币供给体系分“上半身”和“下半身”。“上半身”是央行的基础货币供给,“下半身”则是商业银行贷款。前者握着政策调控的水龙头,后者才是实体经济货币供给的主渠道。
这几年流动性不足,不是央妈不努力,而是央妈的政策工具只能管到货币供给上游的M2,下游实体经济的M1得靠商业银行放贷。实际上,央妈的洪荒之力已经把M2快速推高到了极限。2024年底M2已经高达313.5万亿。M2与GDP之比达到了2.3:1。公认的安全区间是1-2.2:1,央妈已经“超额完成任务”。
可是,M2蓄满了水,硬是流不到M1。去年9月M2增速和M1增速的剪刀差达到了10.1%的历史高位,是5%安全线的两倍,看得人心惊肉跳。好在目前已经回落到了3.2%,但货币在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不足依然是不争的事实。
显然,流动性不足不是上游缺钱,而是商业银行放贷的主渠道不畅。
近年来,贴近实体经济基本面的企业和居民的贷款增长均明显放缓。以2024年为例,企业贷款余额169.73万亿元,同比增长9.2%,增速比上年低3.8个百分点。居民个人贷款的表现更弱,2024年底RMB个人贷款余额82.83万亿元,同比增长3.4%,比上年增速低3.5个百分点。净增2.74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少增2.42万亿元。
造成“贷款人稀缺”的原因有很多,房地产疲软是主要因素之一。居民端是最容易理解的。房贷一直是居民个人贷款增长的主力,房子卖不动了,贷款放给谁?
企业端的情况更复杂,经营预期、盈利能力都影响贷款的意愿。但是,和房地产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。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占GDP 15%的支柱性产业,上下游企业朝不保夕,能融资的也就是融个“保交房”的续命钱,贷款增加是指望不上的。
房市不振,上下游企业获得的金融资源少了,其他产业部门就能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?这完全是不懂金融的臆想。如前所述,中国实体企业的贷款抵押物是以房产为主,尤其是制造业企业,房产占抵押物的七成。抵押物的估值缩水、预期降低,即便商业银行肯贷,贷款额度也会降低。
所以,“房地产跌到,制造业吃饱”是吃错药的荒谬想象。且不论房地产本身就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,房地产作为一家独大的金融底层资产,早就绑定了很多实体企业。金融系统传导性的铁索连环,凿沉一两条大船非但不能解套,反而会把更多的船拖下水。
大宗抵押物的贬值风险对贷款业务的负面影响是全局性的,这是金融风控的基操。这就是近年来流动性不足的根本原因。所以,近年来社融增长数据主要靠地方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债务增长。他们靠政策的“保护措施”更容易贷款,因此很多专家都把公共部门加杠杆的“财政发力”视为增加流动性的解药。然而,这是饮鸩止渴的高危操作。
公共部门“政策性贷款”增长,实质上就是绕过金融风控从银行套现,必然会大幅增加金融系统性风险。本来地方债就已经雷点满满,土地抵押物贬值的举新还旧放大了“雷区”。所以,“财政发力”加杠杆的债务增长并不能真正改善流动性,而是推迟和放大流动性危机的爆发。
总之,货币供应的主渠道是银行放贷,占比七成以上的贷款抵押物估值下跌,必然导致流动性下降,没有绕道走的捷径。所以,稳房地产,就是稳流动性。
03
房地产和消费
房地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,不需要多费唇舌。家庭资产大幅缩水的预期之下,敢放手消费的好汉有多少?居民家庭资产中,房产占比接近70%,房价缩水,资产性收入预期大幅下降,必然会影响消费能力、消费意愿。
首当其冲的,是降低贷款成本的提前还贷。既然房价预期增长低于了贷款利率,那么提前还贷就是理性选择。为了提前还贷,就要减少当下的消费,增加储蓄比例。
然后就是增加储蓄填补资产性收入预期降低的“坑”。以房养老、卖房育儿都成了泡影,就得储蓄养老、储蓄育儿。储蓄不会凭空增加,不就得节衣缩食省消费吗?
理论上存在个人家庭投资从房市转向其他金融资产的选择。每轮房价调控,都有“房市不涨股市涨”的乐观预测。然而,充其量就是“短牛”一波,从没有家庭资产配置转向股市。因为,大A股是真的不争气。
如果大A股表现良好,本来就不会出现房产在家庭财产中一家独大的情况。比如美国的居民家庭财富构成中,股票占比29%,房产占比26%,大致相当。美股长牛多年,美国人当然不必“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”。反观大A股,不仅多年牛短熊长,而且散户在牛市里也是亏多赢少。短期收益乏善可陈,长期收益不可期待,只适合“小赌怡情”,谈何替代房产投资?
所以,即使房产升值预期被打破,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也不会是A股为主。A股没有“科技七姐妹”,只有大大小小的“压舱石”。因此,A股投资不能提供预期稳定的资产性收入,填补不了房地产投资收益的空缺,也不能提供消费增长的动力。
A股不能,其他金融产品更不能。因为,其他金融产品,诸如信托、私募甚至保险,十之八九和房地产绑定更深。正如上文所说的,我们的金融系统就没有创造出其他优质金融资产。除了玩房地产,别的都不会。
迄今为止,房地产实际上是中国普通家庭和个人唯一可触及的资产性收入来源。房产升值产生的资产性收入预期具有长期性,靠短期的消费刺激是无法替代的。因此稳房地产,也是稳消费。
不可否认,中国的房地产的确有大病,而且病了很多年。房地产的病,本质上是金融体系落后的积重难返。房地产在金融体系中占比过高,的确是病态的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不重要,更不能“除之后快”。正因为“有大病”的严重结构失衡,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体系的宏观、微观都有着难以替代的“存在感”。
房地产不仅是实体经济的“支柱产业”,还是金融系统的最主要底层资产、中国家庭资产的绝对主力、个人家庭唯一的资产性收入来源。所以,稳房地产就是稳金融、稳流动性、稳消费。这些都是无法否认的事实,任何想当然的“风向解读”、情绪化的舆论渲染都无法改变。因此不存在稳不稳的选择,只有稳得住、稳不住的存疑——如果稳不住,又当如何?
结语
最后多说几句。
每次写房地产相关话题,都觉得很为难。因为,这个话题的舆论恶意度太高了。房地产之所以那么“拉仇恨”,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门槛太高、代价太大。没有及时上车的、无力上车的,失去了“先富起来”的机会,所以恨不得房地产灰飞烟灭。然而,当房地产的升值预期消失,“先富起来”的也开始节衣缩食省消费、减投资,没“上车”的人同样会感受到经济痛苦指数的增加。“老板”没肉吃,“牛马”连喝汤都难。
当然,勤劳但不善良的中国社会对普遍贫困的忍耐力是很高的。很多中国大众的情绪需求排序中,“看他楼塌”的快感优先级远高于自身处境的改善。但是,这种“对冲效应”也不可能是无限的。毕竟,高个子倒的倒、躺的躺,总要轮到矮个子顶上了。所以,谈论经济话题,少一点情绪,冷静面对事实比什么都重要。
米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